提起“洋釘(洋釘機)”不用說小孩子,恐怕就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聽不懂是什么東西了。我常想起小時候的一些事情,在清晰與不清晰的記憶中還隱約記得一些“洋”字打頭的常用詞匯,那“洋”字像釘子一樣深深地釘在人們的心里,粘在人們的嘴上。那時候有些物品名稱的前面都有一個“洋”字,諸如,“洋蠟”、“洋井”、“洋火”、“洋油”“洋車”、“洋鐵壺”……等等。如今,我再也聽不到那些詞匯了,好多都遺忘的一干二凈了。細數起來已經過去了好幾十年了,現在就連老人們的嘴里也不再用那些諸如“洋釘(洋釘機)”之類的詞匯了。
是什么把“洋釘(洋釘機)”從人們的生活里拔了出去?或許是歲月的風雨把“洋釘(洋釘機)”銹蝕,爛掉了?還是中國人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,讓“洋鬼子”一去不復返了呢?當然是后者的功勞了。 “洋”字作為日常用品詞頭的現象,在現實生活中地消失了。
我無從考究“洋釘(洋釘機)”是什么時候流入中國的,只知道100多年以前鋼鐵是我們度缺乏的,洋人卻用它來制造洋槍洋炮,打開了我們的,用它來制造鐵甲利艦,載著八國聯軍直搗紫禁城內。列強們刮分中國的領土,掠奪中國的資源,霸占中國的港口......,鐵蹄下的中國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。有人考證,較初,中國官員視洋人為“鬼魅”,總理衙門的差事被稱作“鬼差”。1900年后,外交官的地位上升,成為官員追逐的“美差”。官私文書中的“番”、“夷”等字樣逐漸被“洋”字取代。也許就是那個前后中國才有了“洋”字頭的詞匯?
往事不堪回首,記得我下鄉時,當地的老農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,新中國建立之初,當時東北山區里的人們還是白天看日頭,夜晚點油燈。后來去過城里的人回來說起城市里的電燈如何如何地亮,奇怪的是它不用“洋油”,很多人疑惑不解,老年人一個勁地搖頭說:“我活了一輩子,壓根就沒聽說過,沒見過不用點洋油的燈,再說啦,燈頭都是朝上亮的,哪有燈頭朝下亮的事”,人們普遍不信有不用點油,就能亮的燈。
幾十年過去了,現在農村家家不僅有了電燈,而且還有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,農民不說都用上了,起碼也都見識過了。中國經過60年的奮斗,改變了貧困的面貌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,已成為世界生產大國。日常用品不僅僅滿足人民的需要,而且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。我們身邊發生過許多這樣的事,很多人出國買回來的紀念品或者商品,回到國內后才發現舍近求遠了,那是我們中國制造的,鬧的自己哭笑不得。
國富民強,中國不僅不缺釘子了,而且各種用途的鐵釘、鋼釘還出口到各地,不僅能制造飛機、船舶、汽車,還能制造人造地球衛星、宇宙飛船……。“洋釘(洋釘機)”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